繁體中文 ENGLISH
1 2 3 4 5 6 7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服务导航

新闻动态

《环球时报》专访:中国将引领亚洲旅游增长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25-11-26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任筱楠】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推出多项政策推动入境旅游发展,“China Travel”也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成为热词。中国上述举措受到国际旅游业界关注。亚太旅游协会(PATA)主席施明德日前在“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举办期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他对中国持续扩大免签政策、推动入境旅游发展的举措给予积极评价,认为中国旅游业在资源禀赋、数字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作为一位在亚洲工作数十年的国际旅游专家,施明德认为,亚洲旅游蕴藏着巨大机遇,未来5-10年,中国将引领亚洲地区旅游业发展。

“中国是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地方”

环球时报:您曾多次访问中国,最近中国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变化?

施明德:我第一次到中国旅行是1978年,那时我还是个小男孩,就随父母来到这里。之后的40多年中,我到访过中国很多次。中国的风景名胜、美食文化以及热情好客的人民都让人印象深刻,我也非常乐于去了解中国的独特之处。与此同时,我也亲眼见证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认为世界其他地区还存在不少对中国的误解,我为自己能真正了解中国而感到自豪。例如,当我在美国等地跟人讨论起在中国的旅行时,经常有人说,“你要小心点”。我常常会想,“为什么需要小心呢,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再比如,一些外国人会担心在中国迷路或是遇到不便,但中国城市都在积极学习如何更好地待客,中国人也总是乐于帮助遇到困难的外国游客。

总之,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如果你是一名旅行者,中国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地方。

环球时报:今年,亚洲旅游业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例如越南旅游业快速增长、泰国旅游接待人数有所下降。您对此有何看法?亚洲旅游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吗?

施明德:旅游目的地的受欢迎程度总会有起有落,这是周期性的。目前越南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表现不错。而泰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是热门目的地了。泰国是一个成熟、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的目的地。它或许会经历短暂的低迷,但会强势回归。

我认为,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将促使人们更多地在区域内旅行,这将推动亚洲旅游业增长,中国也将受益。例如东盟6亿多人口中,至少有15%属于中产阶层,其中不少人与中国有血统渊源,有到中国旅行的意愿。因此,中国可以更专注于亚洲市场。数据显示,亚洲国家接待的游客中有80%来自亚洲。考虑到当前全球局势,我认为集中精力拓展区域旅游市场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我曾在老挝工作生活,目前中老铁路已经实现从昆明到万象的全线贯通。据我了解,这条铁路还有望通往新加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区域旅游发展新机遇。它有助于提升交通网络的连通性,这将为旅游业带来积极影响。我相信亚洲地区的旅游业蕴藏着巨大机遇。

我还注意到,中国发展旅游业的方式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中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中国走出了一条新的、独特的路径——将技术、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等元素融合。而且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游市场,许多国家面临的挑战,比如过度旅游,中国已经掌握了应对之道——运用科技调控景区接待的游客数量。此外,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经济方面已是领先者。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很有可能被其他地区广泛采用。中国正引领可持续旅游发展进程。

因此,我认为,中国将在推动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不仅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作为知识与技术的输出方。

中国入境游发展优势:资源、安全、数字化

环球时报: 中国目前不断扩大免签政策,您认为这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施明德:疫情之后,中国的开放程度令我印象深刻,彰显了其参与全球旅游业的意愿。我认为中国目前推出的免签和过境免签政策是非常积极的。我相信中国在这方面还可以继续推进,让外国人来华旅行更加便捷。

环球时报: 目前中国不断推动入境旅游发展,中国在这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施明德: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行与旅游发展指数》,中国在“旅游资源”这一维度的得分极高。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但很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同样拥有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观。每当我看到那些连绵起伏的山脉,感受到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我都觉得这非常有意思。我认为旅游资源是中国的显著优势。

此外,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国是一个非常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中国的数字化水平也非常领先,这些都是促进入境游发展的积极因素。

“应聚焦虽然基础却更能决定旅行体验的环节”

环球时报: 作为一名国际旅游专家,您认为中国在发展入境游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

施明德:中国目前的旅游产品、旅游模式大多是围绕参观景点展开的。但实际上,除了景点之外还有更多值得体验的内容。外国游客想要看看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尤其对年轻一代游客来说,他们想获得更深的沉浸感。他们想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因此,旅游业者必须转向提供更高价值的体验。对游客来说,旅游不应只是从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而是享受一些独特的体验——比如走进社区、与人互动。目前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部分古镇很有活力,但还是可以给游客提供一些更具“兴奋感”的体验。例如,相比于在剧院里欣赏一场传统戏剧,在古镇邂逅年轻人带来的街头戏曲表演可能更有趣。因此,我认为当前中国旅游业可能有些“结构化”。这一模式需要融入更多自发性的元素,从而超越“景点打卡”的单一模式,转向更具深度和互动性的体验。

当前中国市场的旅游产品,更多是基于中国游客的需求,在推动入境游时,相关机构和业者需要考虑外国游客的诉求。比如,西方游客更希望能够在自然公园或是大山中徒步,而不是到固定的景点打卡拍照。

不同外国游客的诉求也有很大差别。我发现一些旅游业者认为“外国人”想要同样的东西。但实际上,泰国人、韩国人、美国人期待的体验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从不同客源市场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差异并推出针对性的宣传策略与产品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从年龄维度进行市场细分也同样重要。未来十到二十年内,年轻一代与老年游客的旅行偏好将呈现显著差异。精准把握这些差异,是提升入境旅游服务水平的关键。

环球时报: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施明德:中国入境游目前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游客流向较为集中——很多外国游客涌向北京、上海、桂林、西安等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是旅行社主推的目的地,也是外国游客能轻易记住并转述的地名。因此,中国入境游在市场拓展方面仍有很大潜力。

我曾游览过几十个中国城市,但无法全部记住它们的名字,对于不会中文的人来说,这确实太难了。因此,如果中国希望引导外国游客游览更多目的地,就必须设法让这些城市和景点的外文名字变得更容易被记住。

英国旅游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发现中国游客记不住复杂的英文地名,于是通过社交媒体发起了一项活动,邀请中国游客为英国景点起中文名。与其让游客费力去记“Abbey Street”,不如直接赋予它一个朗朗上口的中文名。我认为相关机构应聚焦这类虽然基础却更能决定旅行体验的环节:一个普通外国人,怎样才能真正记住一个中国地名,并在游览完回国后能清晰地告诉朋友:“你一定要去那个地方!” (101度工作室)


上一篇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6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