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ENGLISH
1 2 3 4 5 6 7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服务导航

新闻动态

逄锦华:树立正确中美经贸观意义重大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25-11-05


近日,中美双方就经贸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标志着两国在经历一段时期摩擦与博弈后,迎来一次关键性的政策回调。在此背景下,美国《华尔街日报》刊发题为“美国曾以为贸易战能改变中国经济,但它错了”的文章,该文坦言华盛顿可能最终不得不放弃其长期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变革的目标。这篇文章颇具代表性,它折射出过去美国部分精英长期以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视角审视中美经贸关系。这种脱离两国社会与企业真实认知的错误认知,正是过去多年对中美经贸大局形成干扰的重要根源。事实上,此次阶段性缓和并非简单的“妥协”,而是在全球格局深刻演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持续延宕的大背景下,两国基于现实利益与战略理性的再平衡。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此次中美经贸关系的阶段性缓和,是一次典型的结构性相互依赖下的制度性博弈结果。基于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提出的“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权力关系不再仅仅体现为军事对抗或政治压制,更多地表现为经济链条的深度嵌套与利益网络的广泛交织。

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在供应链方面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即便在贸易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双方的贸易额也未出现断崖式下滑,在某些领域甚至持续增长。这说明,市场规律与产业逻辑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割裂产业链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高昂的经济与社会成本。

美国此次政策调整,本质上是其国内经济压力与全球战略困境倒逼下的务实选择。近年来,美国通胀居高不下,消费者负担沉重,企业生产成本攀升,而对华加征的关税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本国企业和民众身上。与此同时,美国在科技领域对华封锁并未如预期般遏制中国技术进步,反而加速了中国在半导体、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步伐。在此背景下,美方不得不重新评估其“脱钩断链”政策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应对举措也展现出战略主动与制度理性。对此次中美之间达成协议,国际舆论期待在取消部分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暂停实施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稀土出口管制、发放通用出口许可证、恢复购买美国农产品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进展。中国的举措是基于国家及全球经济稳定作出的主动布局。中国的做法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能源资源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主动释放合作信号,有助于稳定全球市场预期,防止大宗商品价格剧烈震荡,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确定性。

这是中国推动制度型开放的又一重要实践。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此次中方在一些领域采取灵活措施,正是在坚持国家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这也是中国运用战略反制与灵活谈判相结合艺术的典范。过去几年,面对美国无理打压,中国依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将部分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实施关键资源出口管制等。这些措施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也促使美方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如今,在美方作出实质性让步的情况下,中方适时调整政策,既展现了克制与善意,又牢牢把握了战略主动权。这种应对得当的策略,正是中国外交智慧的集中体现。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双方在部分议题上的合作安排,超越了单纯的经贸范畴,触及全球公共安全领域。“议题联系”的谈判模式,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中多议题捆绑博弈的特征。它表明,中美之间的问题无法通过单一领域施压解决,唯有在多个层面建立互信与合作机制,才可能得到妥善消除。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根本消除。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所反映的反思迹象表明,基于现实成本收益的理性正促使美方部分力量重新评估其策略。这也恰恰印证,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任何背离这一本质、试图以零和思维进行政治操弄的做法都难以维系。树立正确中美经贸观意义重大。(作者是宏观经济问题研究学者)

上一篇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6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