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ENGLISH
1 2 3 4 5 6 7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服务导航

新闻动态

新加坡媒体:冰上丝路,中国全球贸易“B计划”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25-10-23


新加坡《思想中国》杂志1021日文章,原题:冰上丝绸之路,中国全球贸易的B计划 今年9月下旬,伊斯坦布尔桥轮从宁波舟山港启航,经由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中欧北极快航),途经俄罗斯北极海岸,穿越北极航道,抵达英国的费利克斯托港。此次航行仅用18天,较之陆上中欧班列(耗时约25天)、苏伊士运河航线(耗时40天)以及好望角航线(耗时50天),行程大大缩短。在红海局势动荡以及苏伊士运河贸易受阻的情况下,这颇具吸引力。

此次航行将中国的宁波、上海、青岛和大连等港口与荷兰的鹿特丹港、德国的汉堡港以及英国的费利克斯托港等连接起来,旨在测试冰上丝绸之路的常规航线,以规避那些屡次阻碍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所带来的风险。此举并非噱头。北极航运完全符合北京的冰上丝绸之路战略。

从战略上讲,北京正在欧亚大陆铺设多条互补的陆海走廊,以确保任何单一航道中断都不会影响出口。北极航道是中国为实现物流多元化和增强韧性而做出的更广泛努力之一。其吸引力显而易见。海冰最薄时,像伊斯坦布尔桥轮这样的18天航行,可将运输时间几乎减半,从而大幅降低燃料消耗和航运排放。这显然对时间敏感货物(如电子产品、药品和其他高价值商品)有利,且具有绕过诸如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等拥堵瓶颈的市场优势。

不过,北京方面认为北极航道只是补充选择,而非替代品。航运的时间窗口很狭窄,冰层只有在夏末秋初才会消退,使得北极航道目前仅成为季节性选择,作为固定航道的补充。中欧北极快航标签是一种品牌宣传,其根本策略是务实的:测试这条路线、了解环境状况并培养航运灵活性。

同时,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拓展,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脆弱的连通性网络的一部分。苏伊士运河仍易受堵塞和冲突的影响;红海危机凸显风险可能迅速加剧的态势。陆路通道也存在不少风险。这种情况下,北极航道被视为一种保险措施。北京正在构建冗余机制——当一条通道出现故障时,为货物运输提供多条路径。

伊斯坦布尔桥轮此次航行是一次具有示范意义的长期渐进式行动的生动验证。它表明中国愿意投入资源获取北极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试探贸易地理的边界。其传递出的谨慎结论是:保持灵活性。

在一个战乱、天气和政治因素可能突然阻断单一航道的碎片化世界中,一条可行的北极快线不一定需要取代苏伊士运河才能发挥作用。它只需要在合适的季节运行良好,就能扩大中国乃至全球贸易的机动空间。(作者Hao Nan,辛斌译)


上一篇

下一篇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6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