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吉喆:外部风险挑战上升 我国外贸外资基本盘大体稳定
来源: 时间:2020-05-06
今年一季度极不平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面对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应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品持续增长;复工复产进度明显加快,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
同时应当看到,境外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全力做好“六稳”工作,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稳住经济基本盘,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疫情冲击影响较大,产业发展韧性凸显
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生产生活秩序,对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影响,抗击疫情付出了必要的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3.2%、9.6%、5.2%。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这是因为我国长期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经济发展韧性强,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原材料、信息、金融等主要行业持续生产,保障了经济社会基本运转。
从农业看,各地抢抓农时,做好春耕春播任务和病虫害防治,积极恢复生猪产能,粮食生产形势较好,生猪存栏环比增加。一季度,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冬小麦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3月底,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播种面积比重达87.2%。一季度末,生猪存栏比上年四季度末增长3.5%。
从工业看,各地区各部门鼓励关键企业在抗疫中坚持生产,强化生产要素保障,能源原材料基础产品供应稳定,助力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一季度,天然气、原油、十种有色金属、乙烯、粗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1%、2.4%、2.1%、1.3%和1.2%。
从服务业看,电子商务、居家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信息需求快速扩张,资本市场和企业信贷稳定发展,带动了信息业和金融业增长。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
二、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严重,新经济新动能逆势成长
疫情发生以来,餐饮住宿、市场购物、旅游文化等聚集性、接触式行业受冲击较大,传统消费和产业活动大幅收缩。一季度,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5.3%、17.8%、14.0%,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6.0%。
同时,在近年来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兴起的基础上,疫情倒逼了消费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升级,信息消费、网络消费、平台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需求快速成长,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显现出强劲生命力。网购和快递逆势而上,一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3.6%,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125亿件,同比增长3.2%,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23%。1—2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1%。
此外,新产业新产品增势不减。一季度,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服务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5.3%、87.7%、29.3%,单晶硅、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0.9%、52.9%、45.7%。3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8%、8.9%。
三、投资活动放缓,卫生防疫等短板领域建设力度加大
在疫情冲击下,受施工天数减少、工程进度偏慢、投资项目所需物资和人员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整体投资明显下滑。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25.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9.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7%。
疫情倒逼我国消费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升级,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显现出强劲生命力。图为2020年4月19日,湖北宜昌茗橙茶香电商企业采用5G直播技术,介绍秭归伦晚脐橙的品质和其独特的峡江生长环境,现场销售10万余斤。 (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王罡摄)
面对快速攀升的抗疫需求,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全国一盘棋,着力加大应急物资、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力度,医疗物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一季度,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投资和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0.5%;酒精产量同比增长24.8%;口罩产量同比增长3.5倍,各类口罩日产能从几千万只扩大到几亿只。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已超过150万件,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340万只,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日产能40万台。重点防疫工程加快推进,在武汉先后紧急建成火神山、雷神山两家专门医院,迅速大规模改建方舱医院,加大传染病医院建设力度;在北京修缮小汤山医院,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高效开展。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成效进一步巩固,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图为2020年4月17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连利水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忙着生产订单产品。 (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王春摄)
特别是,中央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投向,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投向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部分民生领域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实现增长。一季度,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2.0%,牲畜饲养业、家禽饲养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4%、18.8%,电子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9.6%、36.7%、17.4%和3.2%。
四、市场消费降低,居民生活必需品销售稳中有增
疫情防控期间,居民线下购物、在外就餐、亲朋聚会、外出旅游、文体娱乐等消费活动大量减少。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其中商品零售额下降15.8%,餐饮收入额下降44.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12.5%。
尽管面临疫情严重冲击,但全国范围内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与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生产和销售保持增长。1—3月份,冻肉、化学药品原药、方便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0.6%、4.5%、3.2%;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同比分别增长12.6%、4.1%、2.9%;全国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增长15.5%,米面粮油消费全面增加,菜肉禽蛋消费增长较快。
面向疫情防控需求,各地区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积极发展自助零售和社区零售,取得良好效果。超市、仓储会员商店等自助零售业态增势良好,社区零售店销售降幅明显较小。1—3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仓储会员店、超市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6%、1.9%;便利店、食杂店商品零售额降幅分别小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6.3和5.8个百分点。
五、居民就业和增收压力上升,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加大
在疫情冲击下,较多企业用工需求减少,部分招聘延迟或取消,就业压力明显加大。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同比少增95万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2%,比上年同期上升0.9个百分点。受多种因素影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有所减少,3月份就业人员比1月份减少6%以上。就业难度加大加上企业增收困难,居民实际收入出现多年来没有的下降状况。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下降3.9%,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下降3.9%和4.7%。
为降低疫情影响,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援企稳岗力度不断加大,2月份各级政府共为企业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1239亿元,3月份又采取了有关接续措施,预计到6月份累计减免额度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这些措施避免了企业大规模减员裁员,促进了就业总体稳定。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针对居民收入减少,中央出台一系列救助扶持政策,为保障退休职工、低收入和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养老金和离退休金按时足额发放,临时救助补助力度加大,今年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调增5%。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分别增长10.5%、13.1%。
近期,由于保供稳价措施持续加力,猪肉供应有所增加,鲜活食品价格回落较多,带动消费价格涨幅相应回落。1—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比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1.3%。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由2月份上涨10.9%转为下降0.1%。
六、脱贫攻坚难度加大,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
截至2019年末,我国还有551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仍是一个不小的数量,而且其中多数是深度贫困人口,“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三保障”面临艰巨挑战。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因疫致贫返贫风险增多,贫困人口增收压力明显加大,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进一步上升。面对复杂形势,全国上下聚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短板,持续加大扶贫脱贫力度,坚决防止因疫致贫返贫,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效果不断显现。
为降低疫情影响,我国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发力,促进了就业稳定。图为2020年4月22日,安徽省五河县郜台村豪彩工艺品加工有限公司大红灯笼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紧张有序生产。 (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李向前摄)
脱贫攻坚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大。提前下达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截至3月末累计下达1396亿元;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复工,截至4月3日中西部22个省份开工扶贫项目超过26万个。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一季度,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四川、贵州、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5.3%、4.8%和4.6%。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国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14.8%。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实际利率下行,金融市场总体稳定。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末加快1.4个百分点。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
七、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复岗复市尚需努力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成效逐步巩固,各类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监测,截至4月14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反映,铁路、机场、能源和外商投资项目基本复工,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3月底重点项目复工率达到90%以上。
3月份与2月份相比,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降幅比1—2月份收窄12.4个百分点,产出规模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9.1%,收窄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5.8%,收窄4.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下降0.8%,收窄8.7个百分点。市场销售有所回升,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乘用车日均零售量由2月份不足1万辆提高到3月份的3.1万辆。交通物流状况好转,3月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3%。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受经济循环不畅影响,部分企业还存在复工难达产、生产缺订单、复工未复岗、经营不增收的情况,餐馆、酒店、商场、电影院、旅游景点等服务行业复市进度滞后,3月份快速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仍有近两成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上班状态。对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八、外部风险挑战上升,外贸外资基本盘大体稳定
目前全球疫情持续大流行,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均遭受重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4日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3.0%;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货物贸易量大幅下降12.9%—31.9%;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在2020—2021年间将下降30%—40%。受国内外疫情影响,一季度我国外贸外资规模有所下降。1—3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计)同比下降6.4%,实际使用外资下降10.8%。
尽管我国货物贸易总量有所下降,但总规模依然可观,贸易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大宗商品和重点民生消费品进口较快增长,高技术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增加,贸易结构继续改善。1—3月份,我国对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6.1%、3.2%;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大豆、医药材及药品进口量分别增长1.3%、5.0%、6.2%、6.8%。
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我国货物贸易总体规模依然可观,贸易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图为2020年4月23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高新区安徽德科电气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加班加点生产发电机产品主要部件,销往德国、俄罗斯等国。 (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左学长摄)
随着完善出口退税、优化营商环境、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实施,3月份外贸外资降幅有所收窄,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降幅比1—2月份收窄8.7个百分点,3月中旬和下旬均实现正增长;3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降幅比2月份收窄11.5个百分点。国际收支状况总体稳定。一季度,我国银行结售汇顺差2730亿元,货物进出口顺差983亿元。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0606亿美元,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综合来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经济社会运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我国经济发展韧性显现,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看,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从国内看,巩固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任务繁重,各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就业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疫情带来的阶段性冲击叠加。
面对错综复杂局面,要坚持底线思维,也要保持战略定力。我们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有持续释放的改革开放红利,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工具,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够化危为机、行稳致远。(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宁吉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