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ENGLISH
1 2 3 4 5 6 7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服务导航

政策法规

希望更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行走中欧之间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25-11-14

开栏的话: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从今天起,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推出中欧和声栏目,邀请中国和欧洲的专家学者围绕中欧关系及其未来发展的丰富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敬请关注。

一部中欧交往史同时也是一部中欧文明互鉴史。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关系关乎双方福祉与全球繁荣,其中的文明交流互鉴举足轻重。当前,正处在调整期的中欧关系需要明确方向、继续发展,为此双方尤需以新时代的马可·波罗精神,加强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

文明对话贯穿中欧关系历史

张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都有着璀璨的历史和文明。中华文明和以古希腊文明为开端的欧洲文明交往历史悠久,两者具有各自独特之处,同时也都倡导共同体、正义、友爱等共同价值。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友谊思想,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仁爱思想有着相通之处。古希腊强调共同体思想,而中国自春秋战国时起就强调”“概念,天下一家也代表了共同体思想。最初,由于地理距离遥远,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更多依靠想象。后来,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拓展,中国四大发明以及养蚕、陶瓷技术等传播到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明末清初,欧洲人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虽然作用有好有坏,但他们向欧洲描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也为中国带来当时欧洲的科学和文化成果。

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了中欧相互了解,促进各自发展,这也成为全球交融的组成部分。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50年来,双方文明交流更加频密,层级不断提升。2012年,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与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地位平等、功能互补,三大支柱共同驱动中欧关系健康向好发展。

简军波(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开启中国与包括欧洲在内的这些地区的贸易往来,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道路称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随后被沿用至今。这些历史事实成为中欧文明早期交流互鉴的印记和明证。在古代丝绸之路打通后,中欧经贸交往和人员往来逐渐密切,人文交流随之增多。

及至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兴起。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大量借鉴中国古典文明。1688年,《论语导读》法文版在法国出版,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启蒙思想家产生深远影响。魁奈和伏尔泰等人,还曾分别被人称作欧洲的孔子。这些例子都成为中欧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到了近现代,在中国睁眼看世界和救亡图存、自立自强的过程中,西方学术思想、科学技术、制度文明不断向着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传播,西学东渐风潮更盛,与之前中学西传形成呼应。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中欧建交后,双方经贸和人文等各领域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回顾历史与现实,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一直是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双方来说,交流互鉴极大丰富了各自文明的厚度,扩展了各自文明的内涵,并为增强双方政治互信,加强经济、科技等领域合作奠定基础。

尤格斯·莫莱提斯(希腊克里特大学中国史学者):本质而言,中欧关系史是一部彼此相遇、相互好奇与交流互鉴的历史。从中国早期开拓古代丝绸之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海上探险,这两个伟大文明长期以来互相吸引,不仅因为彼此丰富的物质财富,更因为对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传统。尽管地理距离遥远、语言和世界观等不尽相同,但中欧拥有一个共同信念:文明繁盛与人类进步离不开开放与对话。当今时代充满不确定性和动荡变革,和而不同理念为中欧推动构建更加平衡与合作共赢的世界提供了哲学基础。

回顾历史,中欧关系一直是在疏离与交融、差异与理解的复杂交织中发展演进。唐朝对与波斯和拜占庭的接触持开放态度,1617世纪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都展现了文化好奇心如何超越地理和政治边界的阻隔。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文人的交往,已然成为思想对话而非文明冲突的典范之一,这是一场在不同文明语境间翻译和传播道德与科学理念的成功尝试。

这种相互学习、交流互鉴的精神,时至今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一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中,中欧都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不平等以及技术伦理等超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同时也需维护自身文化身份和特征。其中的关键显然不在于宣称自己具有所谓的文明优越性,而是充分认识到彼此互补的重要性。欧洲对于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重视,可与中国儒家关于和谐和共同福祉的理念实现富有成效的对话,共同推动一种基于平衡而非支配的全球伦理。

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危及文化相通的时刻,文明对话成为一种稳定性力量。中欧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表明,思想、艺术等软实力因素的交流,往往比硬实力更能持久地塑造世界。交流互鉴能够增进互信、辅助政策制定并为民间外交开辟新的渠道。当不同社会尊重并学习彼此的文明经验时,政治对话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具可持续性。

需要新时代的马可·波罗精神

张健:13世纪,一本由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口述、作家鲁思梯谦笔录完成的游记,向欧洲人展开了一幅壮丽的东方画卷。马可·波罗可以说是第一位真正缩短中国和欧洲之间距离的人。《马可·波罗游记》主要内容是这位意大利商人历时24年周游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诸多国家的情况,关于中国的部分则是其中的重点。当时欧洲人对中国所知还很有限,这部游记提供了有关中国的资料。马可·波罗这一名字本身,也因此成为中欧文化和文明交流的重要象征。

作为文化使者的马可·波罗对中欧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影响巨大,对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和未来也有重大启示:要有了解对方的热情和开放态度,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要以客观视角看待对方,相互尊重,平等包容;充分尊重微观个体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比如马可·波罗当年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拉近了中欧之间距离,当下来往于中欧之间的千千万万普通人也对中欧相互了解和文明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互尊重的态度、相知相识的热情,以及相互借鉴、谋求共同发展的愿望,这是马可·波罗留给中欧关系的重要财富。中欧双方需要传承和推广这种精神,共同打造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尤格斯·莫莱提斯:马可·波罗13世纪从意大利威尼斯到中国的旅程,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探索和交流的渴望。他沿古代丝绸之路的旅行激发了欧洲人的想象,并生动展现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繁荣和治理水平。当然,在游记之外,马可·波罗真正的遗产还在于其展现出来的态度和精神:不带偏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带傲慢姿态的观察以及不只跨越地理还要跨越文化界限的勇气。

今天,当我们谈论打造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时,这一遗产也应指导我们参与全球事务的方式。新的丝绸之路不应只是复制经济联系,还应促进情感共鸣和交流互鉴。就此而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不仅是基础设施项目,更是文明的桥梁。它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促进相互尊重、合作创新和知识流动。

现代版的马可·波罗并不仅限于商人或探险家,他们可以是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学生、艺术家、科学家或企业家等。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欧洲研究员,或一位在巴黎开展合作的中国电影人,都是新时代文化使者的代表。鼓励这类交流,就意味着要为联合研发、教育合作和艺术合作等搭建开放性的平台。只有当人们亲身体验彼此的社会时,刻板印象才能让位于理解,互信才会随之生根发芽。

简军波:马可·波罗游历亚洲尤其是中国虽然是在13世纪,但他至今仍被认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典范之一,《马可·波罗游记》对于欧洲了解东方文化、推动地理大发现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可·波罗带给当代的启示之一是各国需对异质文化和文明充满好奇与兴趣。人类文明多种多样,绚丽多彩,不同民族都创造了独具自身特色和标识的文明。如果某一种文明唯我独尊,不愿也不想了解其他文明并与之和平共处,那么这个世界将会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只有对其他文明抱持一种开放态度,并在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等原则下相互了解和接触,才能免于陷入文明优越论乃至文明冲突论的陷阱。

不同文明之间往往存在诸多差异。但历史充分证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800多年前,马可·波罗在百折不挠中书写了古代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鉴的光辉一页,这种精神也昭示着现在和未来:文明交流互鉴有时会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地缘政治思维泛滥的背景下,经济、科技以及人文交流等领域面临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干扰。越是这种时刻,包括中欧在内的相关各方越应克服困难,以新时代的马可·波罗精神坚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和而不同中实现共同繁荣

克洛伊·巴拉(希腊克里特大学古代哲学教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指导委员会主席):中欧对话已经延续数个世纪,历经战争、革命和意识形态分歧而经久不衰。这种持久性表明,文明不同于帝国,不是在孤立和隔绝中兴衰存亡,而是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互鉴中演进发展。如今,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相连但又因误解而分裂的世界中,延续和促进中欧对话。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保持谦逊,愿意相互倾听、翻译和学习借鉴;还需展现想象力,探寻能将物质进步与道德文化底蕴相结合的新型合作模式。中欧需要继承和发扬马可·波罗等文明使者那种相互求知的精神,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伙伴关系,还能向世界传递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即文明可以在和而不同的情况下实现共同繁荣。

简军波: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各国理应把握文明进步的规律,看清历史前进方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相互尊重彼此主权和文化传统,深化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但现实是,当今世界的文化纷争和价值观冲突不断,冲击和消解着文明价值共识。一些国家长期以自身文化价值为标准,对别国文化进行贬低甚至干涉,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因此遭到威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也因此受到冲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两年多来,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促进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理念和原则,也充分体现在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中。中欧历史文化、道路制度、发展阶段不同,但这不应成为阻碍双方交流的借口。双方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不断深化文明交流、增进人民友谊、筑牢合作基础,共同绘就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画卷。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之间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与现实,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世界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篇章。

张健: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世界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持续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脱钩断链逆流泛滥。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等,越显重要。

对于中欧关系而言,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双方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路径,提供了遵循。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中欧都从稳定、可预期的世界多极化格局中深度获益,在实现世界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维护基于真正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等诸多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立场和诉求。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双方应该在更广泛的领域携手合作,共同回应时代要求。在此过程中,文明交流互鉴构成最底层的逻辑之一,中欧需要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等原则,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中欧人民相知相亲。这不仅有益于中欧建立长久、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双边关系,也有重大的世界性意义。只要双方摒弃偏见、互相以诚相待,就能在合作共赢中造福彼此,并为更广泛层面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6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