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艺术:我国民族艺术之花
来源: 时间:2016-05-27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成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广泛流行,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纹样十分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蜡染工艺大体可以分三大类:—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另—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蜡染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熔化后即现出白色花纹。
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的。防染剂主要是黄蜡(即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蓝靛。贵州盛产蓝草,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
传统苗族蜡染在现代社会中如同一股清新的风,令现代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温馨。1981年7月,“中国贵州民间工艺品展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展出,以苗族蜡染为主体的图案集《蜡花朵朵》被丹麦国家博物馆作珍品收藏。1982年5月,“中国传统技术展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安大略科学中心隆重开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他们称苗族蜡染是真正的“东方艺术之花”,是当代世界民间工艺的最高水平。随后蜡染艺术远播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不仅供艺术家们的欣赏、评价,而且在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产生了强烈而广泛的影响。
蜡染这种传统的印染技术,在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其商业价值正在逐步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人们对艺术作品里蕴涵价值的认同。人们不再一味崇尚工业的印染作品,在不知不觉之间,蜡染作品的销售量正在节节攀升,特别是手工蜡染作品,不仅数量上在增加,而且卖出的价格也越来越高。这不能不让我们意识到手工蜡染作品在工业社会潜在的强大的商业价值,民族特色产品的产业本身蕴含巨大的商业潜力。经济走向全球化,具有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产品与文化凸显出竞争力。工业化程度提高,使手工产品变得珍贵、富有吸引力。旅游业发达,促进了民族风情产品的发掘与流通。据统计,我国民族工艺品的年出口额已超过百亿美元,近年的增长率接近30%。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的确堪称中国极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艺术之花,值得我们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