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应向台湾学什么?
来源: 时间:2016-03-31
应台湾乳业协会邀请,山东省奶业协会一行22人于10月22日到10月29日,在台进行为期8天的学习考察活动。
考察团一行参加了乳业协会组织的共识营活动(专题演讲)和台湾乳业协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及 “鲜乳嘉年华活动”,亲眼目睹和体验了台湾酪农推销自己产品的喜悦。考察团还现场考察飞牛观光牧场、屏东祯祥牧场和瑞穗观光牧场,并与台湾农业委员会、畜产会、乳业协会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和屏东县万丹乡政府部门、农会和酪农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与交流。
考察团全体成员一致认为:这次赴台奶业考察活动内容丰富、现场生动、交流融洽、受益匪浅、深受启发,考察效果超预期。
一、台湾奶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祖国宝岛台湾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2398.5万,均为山东省的四分之一左右,耕地面积82万顷,农业总产值4755亿新台币(2013),畜产品产值占33.96%。台湾是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现代农业区。
从客观上讲,台湾地区不是饲养乳牛的优势区域。一是饲料严重缺乏,人多地少,人均土地0.52亩,人均粮食只有60多公斤,只有大陆的七分之一,用作饲料的玉米、大豆基本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玉米400—450万吨、大豆200—250万吨;二是粗饲料严重不足。现有的饲草资源只能解决一半左右,每年进口苜蓿6万多吨,燕麦3万多吨;三是热应激问题突出。台湾处于热带、亚热带两个气候区,夏季时间长、高温高湿问题突出;四是消费者乳糖不耐症,台湾属亚洲黄色人种,乳糖不耐症的发生相对较高。
但台湾有识之士认为乳牛饲养是少数不与人争粮的产业,牛乳为最近乎完美的食物,是营养消化率完整的食品,可强人体魄。尽管发展乳业的主客观条件或有不足,但政府还是坚持扶持酪农,努力不懈的推动台湾乳业的发展。
经过60年的发展,台湾乳业完成了从传统小农生产向企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转变。
(一) 乳业生产
1、 乳牛存栏及生乳产量。
2014年,台湾乳牛存栏11.00万头,泌乳牛6.01万头,比1999年分别增加1.05万头和0.69万头;泌乳牛平均单产维持在6吨以上;生乳总产量36.3万吨,比1999年增4.1万吨;生乳产值95.03亿元新台币,增长22.1亿元,增长30.25%,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
2、乳牛饲养是完全的家庭户养模式
家庭户养是台湾乳业发展的牢固基础,户养规模由80年代的每户80头发展到目前的每户200头。现有酪农552户,其中80头以下72户占13%,80-199头262户占47%,200-399头196户占36%,400头以上的只有22户占4%,80-399头户成为乳牛饲养的主体,占83%。
3、 乳牛生产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区域性。
552户酪农,主要分布在台湾的23个乡镇乳牛饲养专区,23个乳牛饲养专区主要分布在台湾中南部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6个市县。6个市县生乳产量占全台湾的84.8%。排在前三位的彰化、台南和屏东三县的酪农户共有302户,占全台湾的54.7%。
4、 饲养设备水平逐年提高
绝大部分酪农户都采用了TMR设备,自动喷淋设备,环保卧床、自动化刮粪机械、污水处理设备、智能化自动推草机、转盘式挤奶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
(二)乳品市场与消费
由于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台湾乳品消费也呈多元化状态。消费品种包括液态乳、奶酪、奶粉、奶油、炼奶等。而且消费市场的区隔也十分明显,液态乳消费的95%来自地产产品,奶酪、奶粉等消费全部来自进口产品。
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台湾市场的总消费量为174.70万吨,其中台湾自产乳品35.87万吨,自给率为20.53%,进口138.84万吨,占79.47%。自2008年以来,台湾乳品消费量总体程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台湾年人均乳品总消费量72.84公斤,比2008年增加20.33公斤,增长38.71%,其中自产乳品消费量15.96公斤,且全部为液态乳,其中:鲜乳(巴氏消毒乳)占85%,酸乳、常温乳、调制乳占15%。台湾自产乳品自给率与进口率的比例虽然为20:80,但由于台湾标准规定鲜乳、保久乳(常温乳)、调味乳的原料不准用乳粉还原,而且对鲜乳实行严格的鲜乳标章制度,酪农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还是得到保护,乳品消费市场稳定有序。
市售鲜乳价格结构比较合理。上市鲜奶的价格的结构中,生乳成本、加工成本、流通成本的构成大体为1:1:1.生乳平均收购价约为27元新台币/公斤,占35%;从生乳进厂到鲜乳出厂成本占30—35%,为51—55元;从鲜乳出厂到市售价占30—35%,约75元/公斤,略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这种鲜乳价格结构兼顾了酪农、乳品厂、商家和消费者利益,实现了多赢。
市售的鲜乳原则上不分季节采用均一价格且稳定,市场售价有时因商家采取促销、搭赠特价销售现象会出现一些小的波动。
(三)民族乳业的保护政策与做法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乳业发展经历了多次内外环境的变迁和严峻考验,在各发展阶段中,通过多次政策的引导,产学研各领域积极投入,持续构建酪农与乳品厂的互惠合作、全台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保持了台湾乳业的可持续发展。台湾乳业现在这种形势实属来之不易。
1、乳业危机的处置
第一次危机的处置:1965年政府基于国民的营养需求开放乳粉进口,低价乳粉的骤量进口造成岛内酪农生乳滞销(当时有乳牛6000多头,生乳产量14000吨)这是台湾乳业遭受的第一次危机。当时的经济部立即公布《乳业改进原则》,决定对进口奶粉开征“乳业捐”成立“乳业发展小组”管理乳业,以及开办学童乳等政策方针,使之转危为安,台湾乳业进入调整期。
第二次危机的处置:1975年因开放冷冻牛肉进口,严重影响出售乳牛小公牛的收益,导致酪农不堪亏损而停养,引发了台湾乳业第二次危机。政府于1976年制定生乳收购验收计价办法,采用冬夏两段式乳价,稳定生乳产销,并推动厂农契约生产、鼓励酪农调节生乳产季,以符合夏季消费旺季的需要,随后10多年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奶业发展政策措施,包括推动乳牛群体改良计划(DHI),确定“乳牛为主,肉牛为辅”养牛政策,推动“鲜乳标章”计划、开展卫星牧场制度、成立中央生乳检验中心等,使台湾乳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第三次危机的处置:2013年11月20日,台湾商业周刊以“牛奶骇人”为题,影涉市售鲜乳含抗忧郁药、避孕药、塑化剂等药物残留之不当报道,引发民众的恐慌和担忧。此事件也由农委会协同卫生福利部门、畜产会、专家学者,乳协、酪协紧密配合,积极应对,以科学道理服人,迅速在4天内全面平息消费者恐慌,乳业协会启动司法诉讼程序,商业周刊正式向乳业道歉。
2、正确对待三聚氰胺事件影响
2008年,大陆三聚氰胺事件,台湾乳业协会立即和农委会、专家学者理性、客观地向社会、媒体举证说明,不但成功化解事件波及的危害,而且使台湾乳业迅速走出调整期,进入稳定发展期。正如台湾酪农协会前理事长所说:“大陆发生的三聚氰氨事件,台湾乳业从生乳限量收购到加码给酪农贷款、加发奖金,如此大的转变,令人始料未及。”
3、对液态乳进口实行关税配额(TRQ)管制
自2002年台湾加入世贸组织(WTO)至今,全球配额WTO-TRQ每年21,298吨(配额内税率15%,配额外每公斤收税15.6元新台币),另因2013年与新西兰签订经合协定,2014-2015增加新西兰专属配额每年5,500吨(配额内零关税,配额外每公斤收税14元),因此2014-2015年台湾液态乳关税配额总量26,698吨。
因地产鲜乳在液态奶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因此,自2002年-2008年间,TRQ执行率不到20%,进口量维持在4000吨以内。2010—2012年由于各种事件的影响TRO执行率有较大增加至60%,且以大包装常温乳(不直接上市销售)为主,台湾液态乳自给率仍维持在96%。由于TRQ对配额内外进口税率相差3倍,如将超额进口采取配额外关税计算,进口鲜乳将几无利润可言,在现行的关税配额管制下,即便是TRQ达全部进口,地产液态乳可维持在93%的自给率,短期内不会造成明显的市场结构变化,酪农利益和台湾乳业仍可得到良好的保护。
(四)科学合理的生乳计价机制
1973年以前,每公斤生乳价格一直维持在4—5元新台币之间,由于饲料涨价和人工成本增加,为维护酪农利益,从1973年起,由台湾省乳业改进会(现台湾乳业协会前身)协调生乳计价,制定《台湾鲜乳加工收购酪农原料乳验收统一标准和验收办法》供酪农、乳品厂合同中生乳计价参考。
1990年12月1日,经厂农双方协商,同意修订计价办法并由政府颁布《台湾省乳品工厂收购酪农原料生乳验收及计价标准》。
2002年,畜产会多次召集乳业协会、酪农协会代表、学者、专家研商在《畜牧法》增订乳业条款会议,并将增订乳业条款的草案送农委会转呈立法院三审通过,于2004年4月14日发布实施。农委会逐即于2004年12月15日颁布《乳业管理办法》以健全台湾乳业发展及乳业产销制度。
2005年,畜产会依据《畜牧法》第35条规定设立《畜产会生乳价格评议委员会》,研究商定乳品厂与酪农生乳收购参考价格机制。
经过多年的不断修订,不断完善,不断规范,至2014年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计价体系,标准体系和工作程序。
计价机制运作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利益兼顾的原则。充分考虑酪农、乳品厂、消费者利益;二是科学合理原则。计价方式经过科学论证和验证;三是坚持协商共识原则。定期会商、充分协调、达成一致;四是坚持透明公开原则。便于相互监督和社会监督;五是坚持共同遵守原则,通过契约形式,自觉执行。
生乳计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根据乳牛饲料市价变动,来调整生乳价格。经乳价评议委员会的多次讨论,为使饲料价格变动决定生鲜乳价格的方法更加成熟与简化,并于2011年1月1日起,启用9项饲料原料的《年度乳价调整机制办法》并试行3年,从2011年到2014年每公斤饲料价格未达到增减1.5元新台币的条件,因此未作价格调整。二是按季节作为生乳计价依据。为鼓励酪农调节生乳产季,满足市场夏季鲜乳消费旺季需求,减少冬季剩乳的现象,政府于1976年核定生乳收购验收计价办法,采用冬夏二段式乳价,以稳定乳业产销,从1990年12月1日起,从由二段式乳价改为三段式乳价(冬:12月-3月;暖季:4月-5月,10-11月;夏季6月-9月);三是按乳成份作为生乳计价依据1990年三段式计价法的生乳比重和乳脂率做为计价基础。辅以细菌数(低于10万CFU/ml)和体细胞数(不高于100万个/ml)进行加价或扣款。由于比重的检测上可能因为检测人员的观察角度和温度高低而产生差异,另比重计是否定期校正及比对也容易产生争议,为化解长期以来酪农对比重检测的公证性持有争议,2010年起乳价评议委员会经多次讨论,并在乳品厂酪农达成协议后,尝试将三段式计价法中的比重改为无脂固形物(SNF)作为计价基准,经过多次讨论的验证,经将实施30多年的比重/乳脂率计价方式改为SNF/乳脂率计价,从根本上解决了比重检测上乳品厂与酪农的争议。
台湾现行生乳计价方式,即三段式+乳脂率+无形固体物率。这种生乳计价方式给乳业的发展带来许多好处:(1)贯彻优质优价原则。促进生乳安全优质水平的提升,使A级优质乳的比例经保持在80%以上;(2)维护了乳品厂、酪农双方利益。结合契约的有效执行,有利于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3)维护了产业发展,调节了市场生乳的供需关系。畜产会表示,未来生乳计价方式将有朝着每单位脂肪及每单位SNF计价的科学化、合理化计价方向协商,以期2年内完成每单位乳成份计价共识并加以实施。
(五)酪农与乳品厂互惠合作关系的构建
在台湾畜产会生乳价格评议委员会成立前,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乳收购标准和合理的计价方式,酪农乳品厂双方不时发生一些矛盾和争执,也出现过质量检验纠纷、乳品厂季节性低价收乳、限收、拒收的现象。
现在,我们通过了解和所见所闻,酪农与乳品厂的关系非常融洽。乳品厂把酪农作为上游工厂,让利于奶农;奶农把最优质的生乳交给乳品厂(乳品厂的奶车每天去酪农处收奶),双方自觉地遵守签定的契约,合睦相处。
光泉公司是一家较大的乳品企业,公司一直认为,酪农是生乳的生产者,是我们要照顾的族群,更是乳品厂的上游厂商,酪农的能力有限,有时需要发展的机会,有时需要资金、技术、信息、培训的援助,有时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让他们休养生息。对台湾本土乳业的发展,乳品厂应积极贡献所能。
公司最早成立厂农联谊会,与酪农沟通联谊并促进友情。在厂农一体互惠共生的原则下,也让酪农更多地了解乳品厂和市场。为共同发展本土乳业,公司协助酪农成立酪农协会和酪农联合采购委员会,让利于农,使酪农降低采购成本,提升竞争力,在酪农资金困难时,乳品厂帮助酪农贷款,以解决资金急需。
公司方面非常重视酪农的培训、辅导与沟通。乳品厂每年定期举办酪农培训,邀请台内外专家、学者讲授饲养管理、育种改良、挤奶技术、疫病防治、牧草管理、繁殖技术、牛舍设计、改造等专业技术,此外,光泉公司酪农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各牧场辅导、协助、服务。
公司设立酪农子女教育奖学金制度。鼓励酪农子女接受教育,尤其是就读畜牧、兽医相关专科者加重奖励。从1991年开始乳品厂组织酪农到岛外参观考察,选派优秀、杰出的酪农赴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日本、欧盟等乳业先进国家考察,开阔视野,提升牧场经营水平。费用由公司全部负担或部分补助。
良好的厂农关系,成为台湾乳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六)多元化、包容性的乳品加工、制作体系和休闲牧场
酪农饲养乳牛将生乳交乳品厂、乳品厂加工后进行销售,这是台湾主要的产销方式。台湾目前有统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光泉牧场股份有限公司和味全食品有限公司三家较大的乳品企业。台湾历史上有自产自销鲜乳的传统,现在台湾对酪农自产自销、牧场自行加工销售或委托乳品厂代工的方式销售自己产品,政策上是鼓励的、政府是支持的,农民团体自营乳品加工,休闲牧场销售自产鲜乳当地政府也是大力提倡的。
花莲吉蒸牧场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第一家走上65℃低温杀菌鲜乳之路的酪农户。现饲养乳牛500头,用单一的优质乳源制作出原汁原味的鲜乳,经过瓶配送到户,深受欢迎。吉蒸牧场65℃“秀姑峦鲜乳”成为台内唯一采用低温杀菌(65℃、30分钟)制成的鲜乳品牌。
高雄高大牧场有近60多年的乳牛饲养、鲜乳制作销售的历史。2007年,农委会和畜产会推动《产销履历农产品制度》,强调安全、永续、公开、可追溯等核心理念,并有严格的第三方认证体系,高大牧场就引入《产销履历》进行管理,每头牛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源头生产、制作过程、贮运全程可追溯,是全台湾第一家具有生产履历生产模式的乳牛场。高大牧场制作的鲜乳成为鲜乳界的LV.
台南绿光牧场通过建立连锁体系,增加了地产鲜乳的销量。在“唯有掌握销售通路,才能找到产业活路”理念指导下,10年直接开设了“迷客夏”牧场主题店。目前“迷客夏”在全台湾12个县、市已有70家分店。并于2007年进入上海,成立上海”迷客夏“餐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开设了两家直营店和第一家加盟店,并在福建莆田开设了一家门店。11年的经营,牧场一直思考的是从末端消费者立场出发建立从产地到顾客手上的成功销售模式。
目前,有环境条件、土地条件的牧场,成功完成了从生产性牧场到休闲型牧场的转变。苗栗飞牛牧场、嘉义绿盈牧场、花莲瑞穗牧场创建的观光休闲牧场,集乳业文化传播、生活体验、休闲观光、鲜奶吧、餐饮、健身娱乐、主题购物商店、住宿等为一体,成为旅游的好去处。乳牛饲养已成为观光牧场的副业,其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在休闲牧场喝的、吃的全是牧场自产的鲜乳和以鲜乳为原料的食品,包括餐饮食谱中的牛奶火锅、三鲜牛奶蛋、鲜乳西点、鲜乳馒头、鲜乳芝麻包等。
(七)不断拓展的乳品消费渠道
2008年以来,台湾乳品整体人均年消费量呈稳定成长态势。2013年乳品人均年总消费量在72.84公斤,其中鲜乳16.81公斤。
地产鲜乳充分体现了优质、自然、新鲜、营养、纯净,无脂(低脂)、无添加、无致病原、无药物残留的价值追求。并通过各种方式,让消费者更多的了生乳生产、鲜乳加工过程、了解生产者的故事。
多渠道的鲜乳消费形态,为消费者提供想喝就喝的条件。做为鲜乳销售主体,乳品厂主要①通过商用渠道向连锁咖啡店、饮品店、冰品店、早餐店、面包店向消费者提供;②通过超市、量贩店、宅配直接向消费者提供;③学童乳的推广。
另外,牧场自产自销或委托加工的新鲜乳品,销售渠道更加多样化。主要有:①通过社团销售,包括各级农会、消费者协会;②通过各种食品、饮品连锁店、便利店设点销售,这种销售方式特点是点多面广。绿盈牧场就是通过中油公司台北营业处的37个销售点销售自产鲜乳;③通过各级乳协、酪协、农政部门举办的各种鲜乳嘉年华活动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
(八)地产优质鲜乳双认证机制
鲜乳是经最少程度加热杀菌处理后直接饮用的食品,其卫生安全极其重要,台湾农政部门推行“鲜乳标章”及“优良农产品(CAS)鲜乳”双认证制度,以提升乳品厂的生产水平和保障消费者权益。
1、鲜乳标章制度的施行
①鲜乳标章制度的由来。台湾政府农政部门虽然将地产鲜乳定位为台湾乳业发展的主要产品,但消费者对乳品厂是否用乳粉勾兑混充鲜乳以及鲜乳品质有所疑虑,阻碍了乳业发展。为此,当时农政部门的乳业小组奖励学术研究单位开发还原乳鉴定技术。
②鲜乳标章制度的涵义。台湾农政部门于1986年实行“总量管控,进出等量,逐一粘贴”的鲜乳标准计划,就是依据乳品厂每月收乳量,核发等量的鲜乳标章供乳品厂在其生产的每一瓶鲜乳产品上粘贴,借此督促乳品厂以地产生乳制作鲜乳。
③鲜乳标章计划的执行与监督。台湾农政部门把鲜乳标章计划的监督与制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十分落地。
1)申请使用鲜乳标章的乳品厂,须与酪农签订收乳合约,使用地产生乳为原料制作的鲜乳方能使用鲜乳标章。
2)参加厂商须切实保证产制纯正鲜乳,且成分需要符合标准(CNS),使用鲜乳标章的鲜乳产品需要接受农政单位所委托之检验单位不定期抽验及品质监测。
3)标章核发工作依各乳品厂每月使用原料生乳量及拟产制各类鲜乳量(按容量计),每月核发一次,并由县市政府汇集酪农产销班班员统计的交乳量与乳品厂申报数量进行核对,以防范乳品厂溢报收乳量。
4)基于调味乳之标准规定使用50%生乳为原料,因此,除仅制作鲜乳单一产品的乳品厂方能申领100%标章量外,其余乳品厂的鲜乳标章核发量订有上限,原则上视国内乳品产销情况而定。
5)责成各县市政府每月派员到市面抽查市售鲜乳标章粘贴情况,农政单位亦不定时访查乳品厂及市售鲜乳是否有漏贴问题,违规者依情节轻重以处分或停止使用。
鲜乳标章由台湾钱币厂印制,具有高度防伪作用,可见政府对鲜乳推广的重视。
④鲜乳标章施行及效果。自开始推行鲜乳标章计划,农政单位每年均办理多项鲜乳标章的宣传活动,乳品厂亦主动配合参与,使消费者对鲜乳逐渐有正确的认识,对地产鲜乳品质更具信心,鲜乳与调味乳的消费比例由1989年以前的15:85,到2006年大幅翻转为80:20,进而增加地产乳品的总消费量。尤其在推动的前10年(1986到1995年)每年会有高达25%至30%的年增长率, 1995年乳产量已达31.78万吨。目前岛内乳业已步入成熟期,鲜乳的消费比例仍能维持80%以上,可见喝鲜乳已成为消费者常态的消费习惯。鲜乳标章制度的施行,对乳业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2、优质农产品(CAS)鲜乳制度的施行
随着国内农业环境的变迁与消费者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农委会于2007年公布施行《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办法》,督促农民生产优良农产品,鲜乳亦纳入优良农产品标识(CAS)管理。通过认证的乳品厂可于鲜乳瓶身印刷上CAS鲜乳标识。鲜乳使用CAS标章的乳品厂必须符合(1)厂区环境(2)厂房设施(3)机械设备(4)器具、容器及包装材料(5)制程管理(6)品质管制(7)卫生管理(8)运输管理(9)管理人员资格等评审标准。农政单位委托中央畜产会办理CAS鲜乳之评审工作,并进行不定期抽查市售鲜乳成分及药物残留,为公众者饮用优质鲜乳把好质量关。
3、施行双标章制度的优越性
取得双标章的地产鲜乳不仅有优良的品质,更符合卫生安全的严格要求。为维护标章的使用权,乳品厂多设有酪农辅导课室,针对签约的卫星牧场进行饲养、经营管理及生乳生产全方位辅导,以生产符合乳品厂鲜乳产品所需原料乳。为确保生乳原料品质,酪农将生乳送入乳品厂之时,品检人员立即检验生乳成分、微生物品质及有无药物残留。合格生乳进入鲜乳生产程序,不合格生乳则染色退回酪农户。正因乳品厂严格把关,台湾生产的生乳品质已达国际水平。
(九)乳业协会的DHI辅导员制度
台湾乳业协会于1977年开始制定DHI工作手册,任用测乳辅导员,协助酪农建立牛群管理基本资料、档案。台湾乳协现有近20名DHI辅导员,负责23个酪农乳牛专区170多户的采样、辅导、服务工作,每月样样测乳头数达1000多头次。经过DHI辅导员辛勤劳动,使台湾DHI的乳牛群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泌乳牛单产由1981年的5308公斤提高2014年的7758公斤,提高了46.1%。乳量为10吨以上的乳牛头数2001年有132头,2010年1172头,至2015年达1519头,为台湾培育出耐湿热高产性能的荷斯坦乳牛品系做出了贡献。DHI辅导员的职责不仅仅至采样送检,这只是完成任务的一半,依据检测结果的判断及依据数据判读的结果,针对每个牧场的情况不同,给酪农提出建议,以改进牛群目前的状况,帮助酪农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DHI辅导员的工作、生活是辛苦的,同时他们也是快乐的。
二、台湾乳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经过60年的发展,台湾乳业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但是,台湾发展乳业的内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有些变的更加严峻。
(一)面临的挑战
1、国际乳业市场的压力加大
由于欧盟2015年4月1日,取消了实施30年的牛奶配额制度,欧洲大型乳企行业扩大产能,积极通过入股或合资与大陆乳品企业深化合作,期望布局大陆市场,大陆改良乳牛性能及扩大规模饲养已初见成效,而且大陆乳企积极并购或入股外国优质乳品企业,直接掌握大量优质奶源。致使2015年的进口乳品(主要是奶粉)大幅减量,引发全球乳品供需失衡,造成乳价剧烈波动,此波动也势必影响到台湾。
2、国际贸易自由化冲击,畜产品进口竞争加剧
近年来,台湾积极进行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布局。台湾与新西兰专项液态乳的配额由5500吨,逐步增至10000吨,且于2025取消配额。这样,也造成其他国家的效仿,也积极期待与台湾洽签经合协议,争取同等待遇,逐步增加的关税配额对台湾乳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另外,台湾积极争取加入TPP/RCEP,而该区域经济融合协定成员国已将牛肉、羊肉、猪肉及乳制品等市场准入及关税降低列为谈判事项,如完成协议签署,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势必再次加剧,利用关税配额保护本土产业和乳品自给率的作用越来越弱。
3、原材料仍依赖进口,生产成本不断升高
台湾养畜所需的玉米、大豆和乳牛所需的优质牧草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国际饲草、饲料市场供需变化和价格变化是台湾左右不了的,过度对进口原材物料的依赖,一是造成乳牛生产成本进一步加大,二是造成供需的不稳定,影响产业发展。
4、气候变化对乳业发展的影响有增无减
气候变化对乳牛饲养、生乳产量影响大的特点不会变,而且台湾高温高湿这种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特征也不会变。台湾气候也在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10年来台湾台风等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增加,如白夜温差大,长期高温引发干旱、热浪、强降雨与异常天气,这是台湾乳业发展必须面对的强应激问题。
5、环境保护的压力也在加大
台湾是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地区。保护环境,限制或禁止污水、废弃物排放的现行法律有《水污染防治法》和《废弃物清理法》。畜牧废水如欲排放于土壤,应依《水污染防治法》第32条规定处理至符合土壤处理标准及第18条所定的办法,并经直辖市、县(市)主管部门审查核准,发给许可证并报环保署核备,始得排放于土壤。最近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对违反者提高罚款10-20倍,该停产的应停工停产,并开始征收水污染防治费。《废弃物清理法》规定:畜牧粪尿各处理阶段废水如以槽车运送至预定地施灌农作,依“农业事业废弃物再利用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由事业(畜牧场)及再利用机构(耕作农民,果菜生产合作社)提出个案再利用申请,经中央农业主管机关(农委会)许可,即可再利用,由其可见,环境对乳业发展的约束趋紧。
另外,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产品品牌化及产业链的延伸,新兴流通渠道的开发拓展,酪农后继人力的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也都面临新的挑战。
(二)乳业发展趋势
台湾专家分析预测,未来酪农产业发展基本趋势是:乳牛总存栏量稳定,泌乳牛比例增长,头均乳量提高,乳总量增加。
①乳牛总头数保持在10万头左右,但酪农牧场数减少,但平均饲养规模会扩大到400头左右;
②年总产乳量40万吨,泌乳牛比例45%,每头泌乳牛平均乳量9吨左右;
③物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获利空间缩小;
④少数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技术人员从事牧场管理;
⑤牧场管理将进入精准的、主动的及预防性的管理时代。
未来,在全球乳业形势变化的影响下,台湾乳品关税配额制度,产业政策、流通格局,科研方向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
(三)应对策略
为应对持续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台湾农政部门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提出:以强化乳品新鲜在地,优质安全形象为主线,有效区隔进口乳品为目标,从生产效率、食品安全、友善畜牧及环境永续等方面展开,采取五大推动策略。
一是强化产业自主管理,辅导建立可追溯体系,扩大认证验证制度;二是发挥在地生鲜优势,促进地产地销,建立市场区隔进口乳品机制;三是加强食农教育与沟通,结合健康消费趋势,提升消费者对地产乳品的认识水平;四是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构建适合台湾生产模式的现代企业,提高资源利用及经营效率;五是培育农业青年人力,建立持续性竞争力。
在制定五大策略的同时,规划短、中、长期产业提升行动方案,并逐步推动落实执行,形成专业分工、现代化、企业化生产体系。提升地产乳品品质,强化产、制、销能力,落实地产地销,开拓产品多样化市场,延伸产业价值链,确保地产乳品的市场占有率。使台湾乳业发展为优质安全与环境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成为热带亚热带国家、地区发展乳业的典范。
三、启示与体会
在先天主客观条件或有不足的环境下,台湾乳业经60余载的发展,已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熟产业,值得深思,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启示一:高效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是奶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台湾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政府有关部门都能够从发展民族乳业的大局出发,及时调整、制定有利于乳业发展的政策、政令。从多种危机的化解,关税配额管制,鲜乳标章制度的施行,奶价评议委员的建立,三段式生乳计价机制的实施,到酪农乳品厂合作互惠关系的形成等,均显示台湾农政部门、经济部门、卫生福利部门、畜产会、、乳业协会之间的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统一的高效体制。
启示二:以家庭为主体的规模化养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酪农户规模饲养,适合台湾乳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长期坚持不变。酪农户的饲养管理技术,经济效益水平的不断提升,依赖于政策的扶持引导,依赖于产、学、研、社团等组织的服务与辅导。酪农户规模饲养,有利于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有利于人力资源、牧草资源的充分利用。
启示三:消费信心是民族奶业发展不竭动力。
据台湾食品所2014年时1200户家庭消费者调查,有76%民众偏好地产鲜乳,4%民众偏好进口鲜乳,地产、进口鲜乳都消费的约占20%。台湾民众对地产鲜乳的信心来自三个方面:1)本地鲜乳营养、新鲜、安全2)生产者、经营者的诚信;3)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台湾公众对鲜乳标章认知就是很好的证明);4.支持产业的民族精神。所以,台湾液态乳的自给率能维持在95%左右,这是民族乳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启示四:多元化的加工制作体系、多渠道的销售方式为奶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统一、味全、光泉等乳品企业是台湾乳品加工的主体。农会等社团办乳品厂、牧场(酪农)从事乳品制作、自产自销、牧场委托加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不但乳品厂有品牌,牧场也有自己的品牌。多渠道的销售,扩大了乳品消费,达到消费者想喝就喝的程度,这对于“奶业是喝出来的产业”来讲,无疑增加发展的活力。
启示五:科学合理的乳品计价机制是建设和谐奶业的必要条件。
台湾现行三段式+乳脂率+无脂固体物率计价方式,在兼顾产、制、消三方利益,维护乳业协调发展,在鼓励酪农提升技术、设备、管理水平、增加优质乳产量,在调节季节乳量,促进生乳生产计划性和市场供应均衡性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由于生乳价格的稳定,供需稳定也使上市鲜乳价格稳定。目前台湾生乳收购价格比我们高25%—30%,但市售鲜乳的价格却比我们低15%-20%,使消费者喝得起。在台湾乳品市场上,只有品牌之分、品种之分、装量之分,没有低端、高端之分,销价差距甚微。在装量上低于500ml的很少,大都在1000ml、2000ml、3000ml、4000ml。便于大众消费、家庭消费。消费大众化是中国奶业的希望。
体会: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稳定协调的产、制、消发展环境,互惠合作的厂农关系,科学合理的生乳计价机制,执行严谨的鲜乳标章管理制度,求真务实的产学研凝聚力量,使台湾乳业成为和谐、成熟、健康、永续的产业。